忻州市的石雕藝術年代久遠、精品迭出。佛教傳入五臺山后,在佛教寺院中逐漸出現了石雕佛像、佛塔等。為了美化和裝飾寺院環境,在建筑寺院時,又大量應用石雕柱礎、券口、欄桿、迎風、影壁等。隨著石雕藝術的發展和進步,明清時期更出現了規模宏大的石雕牌樓。石雕形式以圓雕、浮雕、透雕為主,內容以人物、佛像、禽獸、花卉、樹木、蟲魚、琴棋書畫等為主?,F存石雕以北魏石雕最古老,唐代石雕也不多見,明清兩代石雕較多,而規模宏大、藝術精湛則以中華民國初期的石雕為最。
龍泉寺位于忻州五臺山臺懷鎮南5公里九龍崗山腰,故又俗名九龍崗。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,寺旁有泉曰龍泉,寺由此而得名。始建于宋代,民國初期重建,占地15950平方米,殿堂僧舍165間?,F存影壁,臺級,牌坊和三座院落。龍泉寺在五臺山眾多寺廟中是十分知名的,其山門外的
漢白玉石牌樓,可謂我國石雕藝術的杰作。
沿著108級臺階一步步往上登,臺階盡頭那座漢白玉牌坊可謂美輪美奐,讓人嘆為觀止。
石牌樓四柱三門,上蓋三個樓頭,分上下兩層,居中的樓頭既高且大,兩個耳樓頭下傍,四根方柱插入四方礅,每根方柱又有前后兩根圓柱斜頂,結構緊湊而穩固。石牌樓形制剛健挺拔,通體精雕細刻,堪稱石雕建筑藝術珍寶。
中門的拱券上雕有二龍戲珠,兩條龍飛騰在團團白云之中,張著大嘴,睜著圓目,很有氣勢。龍頭、龍角、龍牙、龍舌、龍須、龍鱗、龍爪和云頭等,雕得恰到好年,富有質感,雕工紛繁而脈絡清晰。
中門橫伏間的嵌板上題有“佛光普照”。兩個耳門的拱券上雕有花、桃、柿子、筆、塵彈、紙扇、寶鏡、書、壺等,十分逼真。左右耳門的橫 嵌板上題有“共登玻岸”、“赴會龍華”,是當時省會長題的。
牌樓上的各種圖案不但精美,而且刻工細致?;ㄈ?、草葉,細如發絲,薄如輕紗;走獸、飛鳥,生動活潑,呼之欲出。刀工精細之處,細如發絲,薄如蟬翼,看了真有“張口怕驚鳥,伸手恐斷枝”的感覺。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。
背面題字“妙通玄機”, 落款為民國丙寅(民國十五年,即1926 年) 龍門嚴廷揚(當時任五臺縣縣長)題。
插有四根方柱的四個石礅一字排列,外邊的兩個頂端為下卷蓮瓣形,內里的兩個頂端各雕有二十多個石獅,石獅在四周圍著,姿態各異,栩栩如生。四個石礅的四個側面,都雕有龍紋圖案。四根方柱前后抵頂的八根斜圓柱,柱上都雕盤龍,稱絞龍柱。圓柱底及頂端,斜圓柱的頂端、牌樓的瘠領兩端、出檐翹角、橫伏兩端和立面兩處、也都雕以龍頭或整條的龍,牌樓統體刻著大小八十多條龍。
這座石牌坊是由當時的崞縣宏道鎮石雕藝人胡明珠設計建造的。胡明珠(1895年―1968年),今定襄縣宏道鎮賈莊村人,出身于耕讀之家。其父終生以私塾課童為業。胡明珠從小聰明伶俐,愛好廣泛,特別喜歡書法與繪畫,凡出其手者,輒有開拓創新、獨辟蹊徑之處。1905年,剛屆12歲便拜溝北里劉元成石匠為師傅,常隨左右在五臺山從事石工營生,耳濡目染,進步神速。1922年,龍泉寺要建一座漢白玉牌坊,與建好的普濟和尚墓塔相配。為確保造型精美和工程質量,寺院采用投標方式在全國招賢。一時間,四方工匠紛紛施展才藝,競相亮出絕活,以求成功勝出,獨占鰲頭。胡明珠將傳統的木質結構的工藝特點融于石雕技藝之中,匠心獨運,圍繞九龍崗的地名特點,以“九”和“龍”作為牌坊的構圖基礎,用黃蠟作原料,塑制了玲瓏剔透的牌坊模型,擺放于眾多競爭對手面前,一時僧侶、工匠擁擠向前,競相觀摩。住持原維恕仔細審視,反復端詳,拍案叫絕。胡明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贏得了工程。
仿五臺山龍泉寺牌樓的工程案例
1普陀山萬佛寶塔牌坊高8.6米,寬9.9米,單個柱構件重達31噸
2廈門梅山寺:總高度23米,寬23.6米,全部由花崗巖石雕刻而成,四柱三門結構,
大型山門總石方用量達680多立方米,居我國現有石質山門中石方用量之首。山門雕刻工藝高超,其復雜程度和難度全國罕見。斗拱采用的是整塊石材,構件與構件之間運用了槽形接合方式,中間不留任何縫隙,異常牢固。雕工仿宋代雕刻風格,體現佛教故事和傳統故事主題。
整座山門造型獨特,兩側護衛山門的八根特殊龍柱,又稱“福賜八大龍金剛”,與山門形成穩固的三角形,這在全國的石質山門中絕無僅有。支撐山門的其他柱子則采用了多重疊加方式,先垂直后倒掛,遍布整座山門有100多條龍,象征著富貴和吉祥。據報載山門的修建請來了近60名一流的福建惠安石雕師傅,前后耗時3年.